[手机摄影]海珠桥夜景_重建后今日通车
今日广州的大事莫过于海珠桥的重建通车,电视台直播,市长市民跨越过桥,可谓一场全民派对。海珠桥经历过两次重建,一次在1950年,一次在2013年。海珠桥是广州的第一座跨江大桥,建成于1933年,1949年国民党溃败离广时以百箱TNT炸药将海珠桥炸毁。
2011年海珠桥被检测为4类桥(使用质量存在较大隐患,5类为危桥),不适宜继续使用,是重建恢复交通运输功能还是以文物一样保存下来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最终是重建,2012-2013年以18个月的时间拆掉重建。海珠桥,不仅仅是广州的标志符号之一,同时也是广州文化的一部分。而一座桥梁如何会进入一个区域文化的范畴呢?
首先,海珠桥这个建筑本身并不属于广州或中华文化的继承,他是钢铁机构,并且是可开合(类似伦敦桥)的桥梁,而中国的传统桥梁是拱桥。所以,海珠桥建成之初与广州文化是没有丝毫关系。
世界上第一座钢铁桥是福斯铁路桥,位于苏格兰爱丁堡西边的福斯河上,该桥主跨达521.2米,全长1620米,于1890年建成。而这座桥在建成的时候,许多公众并不接受这样的一座钢铁桥梁,因为他们认为钢铁是丑陋的材料。就像埃菲尔铁塔的构想被提出的时候,很多巴黎人和法国人都并不赞成。但是最终他们都成为了永恒与美的象征。原因之一就是钢铁的牢固性让他们得以长时间的保存,而在岁月里,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行为发生在他们身上,赋予了他们很多的烙印与意义,人们看到他们,就能够产生一种时代感与永恒感。
而海珠桥的建成,可以说是一下子打破的广州原有的一些习俗文化。此前,珠江上并没有桥,往来全靠舟楫。人们把“过江”唤作“过海”。据说,民国初年,每天穿梭于珠江上的渡船,多达2000余条。远远望去,一派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景象。那时的船分很多种,船票都是几分钱。“横水渡每趟能载七八人,沙艇可搭两三人,花尾渡载的人最多。”
1933年,海珠桥开通次日,超过7万市民前往海珠桥参观,他们或步行或乘坐汽车、自行车等过桥。两日后,海珠桥上亮起了电灯,与波光互相辉映,蔚为壮观,活像一件工业时代的艺术品。此后的35年,海珠区承载起广州人民过珠江的“步伐”。
注释:海珠桥始建时是可开合的桥梁,桥升,船可过,建成不久被日军炸坏开合机械,此后便无法开起了。1950年的重建,应该是提高了桥梁,使得桥梁不需要提升,船只就可以正常从桥底通过。(我说“应该”是因为没查到相关资料有这样的说明。)
海珠桥是美的,功能的美,结构的美。功能美实现了桥梁的首要任务——通行,而他结构上的美保证了稳固与安全。有了这样自身的美感,所以这样的桥就不需要其他的装饰了,裸露钢材自身就是最好的装饰。工业时代后产生的一种审美观点,与古典主义截然不同,古典主义追求雕刻与修饰。现代的则寻求结构性与逻辑性,功能性之外的修饰会被认为是多余的粗俗的。(这里我想说的是现在重建后的海珠桥上的文化墙是多么的多余!也怪党和政府从来不会放过任何能够歌功颂德的机会。活生生破坏了原生的简约结构美,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桥梁本身的功能——通行。)
被民众叫“小蛮腰”的“广州塔”,她的出现同样与广州或中华的传统文化没有继承性(建成后她正慢慢成为广州文化的一部分),但没有人否认她不是美的。而她的美在哪里?
广州塔(小蛮腰)的设计者是来自荷兰的马克·海默尔。源于扭绳的变形,柱体、螺旋、椭圆、网格。由于横切面是一个椭圆,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粗细程度是不一样的,从正北或正南看过去,是最细的。在夜间里,色彩变幻的搭配下,广州塔能给人感受到音乐的旋律,钢的网格结构则让人感受到坚韧与稳定,而又有一个柔软的小蛮的腰。有男子的凌空高傲又有女子的飘逸含蓄。多元素的和谐统一产生的美是相当的美妙。
钢结构之美,追究起来,最终还是数学之美。甚至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这个世界。
■图文 晒牙村·村长 。 这一组相片是手持手机拍摄,下次会找个好天气操单反去拍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