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2015广州三年展&亚洲双年展
首届亚洲双年展 暨 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主题:亚洲时间。展期:2015年12月11日—2016年4月10日。展场:广东美术馆。总策展人: 罗一平
据介绍有自17个国家、47位(组)艺术家,约50件作品参展,涵盖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其实主要还是装置与影像。
链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
策展团队共同指出,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是“亚洲时间”,探讨了矛盾的两方面:一是西方的、全球角度的“世界时间”(包括:加速、急速、可见性、枯竭、超越/进步的现代性、超资本主义、知识生产和经济等),二是与之相对的亚洲时间(包括:平静、思考、专注、多样的现代性以及对价值观和智慧的重视)。由于东西方的内在冲突及相互依存性,东西矛盾或许也带来了一种必需的竞争性刺激,而这塑造、或是重塑了当今亚洲对时间的发现与感知。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希望能引起对现今“世界时间标准”的反思,其目的并不在于以另一种时间形式取而代之,而是要破除仿佛与之有本质联系、以自我中心、排他和扩张的逻辑。因此,展览主要着重于当地视野对亚洲时间的理解,最终目的则是以亚洲视野重新校准现存的“世界时间”基准。从艺术角度得出一种对时间的全新理解,或许能应对当前在全球化概念及资本主义形式下日益演变的危机。
世界工厂-装置和影像-北斗星小组
艺术团体北斗星小组的作品《世界工厂》复制了珠三角劳动密集产业中最常见的服装工厂厂房。展厅中整齐地摆放着一大批服装制造业中的标志性工具——缝纫机,观众行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昏暗拥挤的厂房之中,破旧机器上残留的世界名牌标志,隐喻曾经的辉煌,也让人联想到那些曾经为欧美服装订单而夜以继日劳作的工人疲惫身影,杂乱的碎布剩线影射出对工人身心的摧残。 北斗星小组还列出了一连串与“世界工厂”紧密相关的数据:“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交出了各种各样的GDP数字、环境数据甚至隐含其中的生命数字……他们希望由此引发我们对西方思维方式的思考、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对未来社会的忧虑。
-?-
墨衣-岳敏君
后工业时代-摄影装置-傅文俊
三千世界-影像-张小涛
请回答-影像-姜爱兰
由多个屏幕的影像、照片、灯光投影等构筑了一个反思战争的冥想室。两块并置的LED小屏幕上播放着一个个韩国老人叙述着做日本慰安妇时的经历。她的亚洲身份立足于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还原一段真实的“亚洲时间”。
无边界的书籍-纸本水彩、水粉、金色叶片、墨水-萨拉姆·阿里夫·夸德里(Saleem Arif QUADRI)
人力系列-综合媒材装置-萨拉·施(Sarah SZE)
走廊-装置-卜冰
双重时间-布面油画-裴咏梅
脚步-声音装置-娜塔莎·萨德尔·哈吉安(Natasha Sadr HAGHIAN)
潇湘八景-影像-郑恩瑛
健身指南-装置和影像-郑锦衡
释放-装置-乔布·科里唯京(Job KOELEWIJIN)
被关在小黑屋里的体验 很奇特,我还是第一次全身置于一个全黑的世界,其实就是“空”。
金色-装置-骆佩珊
这个很赞,改天要约个模特来摆拍一组。
乡关何处-装置-梁美萍
现在影像展览都喜欢用多屏同时播放了。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作品《青浜·高世强作品》,一个26分07秒的影像,三屏展示给我印象深刻。
基本幸福空间-装置-安雅·佐罗德(Anya ZHOLD)
蒙娜丽莎和来自北方的其他人-影像装置-咸京我(Kyungah HAM)
韩国艺术家 咸京我 把来自朝鲜工匠手中制作精美的蒙娜丽莎刺绣带进展厅。在她看来,在世界上各个角落,蒙娜丽莎以各种形式复制、再生、存在,即便连排斥西方文化的朝鲜也不例外。 咸京我收集了关于朝鲜叛逃者的采访以及故事并在蒙娜丽莎作品上集中体现,他们背后的故事也交织于他们对朝鲜生活的宽泛叙述中:如何逃出朝鲜国境并在新的环境安定下来。咸京我希望通过展示蒙娜丽莎的刺绣作品,以及那些与蒙娜丽莎偶然结缘之人背后的故事。
又是森林遍大地-装置-胡项城
最后来一张作品前的自拍。
罗一平 :“亚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时空概念。随着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亚洲经济的崛起、艺术生态的开放,亚洲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前台,亚洲艺术也成为亚洲问题与亚洲意识的重要表征,与此同时,亚洲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亦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为此广州三年展拓展成了亚洲双年展。 不过尽管现在亚洲已经逐渐走向世界前台,但其作为一个概念,是18世纪或更早期欧美人在讨论远东地区时的地理名字,由此造成亚洲本土意识普遍缺乏。
我们清醒地观察到,目前欧美国家正主导着艺术双/三年展机制的话语权,国际诸多大型艺术展如欧洲意大利的威尼斯双年展、亚洲韩国的光州双年展等都是这种话语权的产物,均以西方艺术观念为中心,以与西方艺术接轨为标准。为突破当代艺术双/三年展机制的西方中心主义,彰显亚洲意识,有了策划首届亚双展的初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