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书店与城市文化”国际论坛是方所在这两天(2月22、23日)举办的活动,由台湾作家、评论家杨照主持。鎌田崇裕(曾任日本代官山茑屋书店馆长) ,水野诚一(曾任日本西武百货店社长) ,帕特里克•尼尔 Patrick Neale(英国图书经销商联盟主席)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总经理) ,钟芳玲(台湾作家、书业顾问,《书店风景》作者) ,廖美立(方所总顾问、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之一) 等五位嘉宾做了主题演讲。另,引言人:毛继鸿(方所创始人、例外服饰董事长)。

  今日晚上听了两场,刘苏里的“未来独立书店的可能性”和钟芳玲的“书店风景”。

  关于书店的功能。我时不时会去逛下书店,但是并不是为了去买书。一是去发现有什么书能勾起我阅读的兴致,然后记下再看看图书馆有没有得借,不然就通过网络书店购买。二是打发下时光。不过在方所,我也有过3次购买记录,一次是在下午等傍晚,买本书在咖啡区看以消磨时间。第二次,是觉得来过那么多次,就稍微支持下这家书店吧,于是买了三本。而这次,遇上钟芳玲的签售,拎上三本。

  书店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近些年实体书店因网络和电子化的潮流而渐渐关门。但是一座城市,不会因此而没有实体书店。很多人会习惯去书店逛逛,即使不买书,而当书店数量因经营亏本而减少时,就会有一部分人带着一种理想去开一家(独立)书店,并且让书店多元化经营,不只是为了卖书,而是让书店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交流、休闲,生活美学体验的场所。关于场所,我想特别提下深圳的中心书城,是我见到的将城市文化展览、休闲、消费与书店结合得最好的地方(不过我去的地方比较少)。

  而方所,也不将自己定义为一家书店,而是“「方所」,一个独特的文化组合,涵盖了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与例外服装。 它是一个「家」,一种知识、审美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关于阅读。现在我也更倾向于阅读电子图书(支持正版),毕竟用手机看比较方便。而且对于每年需要“搬家”的人来说,不希望有一堆纸质图书。

书店与城市文化

下午,水野诚一的演讲“最美书店的生活提案”(打开链接阅读详细),去迟没位置仅看了一下而已。

 

006

  刘苏里的“未来独立书店的可能性”(打开链接阅读现在实录),其实更多的是杨照、刘苏里与钟芳玲三人对独立书店的讨论。独立书店的产生和定义,独立书店的存在意义以及独立书店的经营之道。

  刘苏里的独立观点,不仅要独立于权力,而且要独立于商业,甚至独立于读者和作者。怎么理解呢,简单说即书店在选择卖什么书的时候,不受这些因素的干预,独立去评判。刘苏里1993年10月创办北京万圣书园,并将万圣经营北京“文化地标”之一。

 

书店与城市文化

  钟芳玲的“书店风景”,从不同的书店类型看真、善、美的传达。钟芳玲从80年代开始持续观察书店,拜访了中、西方上千家书店,出了3本关于书店的著作,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书店。

 

书店与城市文化

主题演讲后,钟芳玲的签售

书店与城市文化

钟芳玲作品《书店传奇》《书天堂》《书店风景》

书店与城市文化

很少参加作家的签售,这两三年来,数一数,仅九把刀、魏德胜、王卯卯以及今天的钟芳玲。

 

  注释:头图引用了方所文化的微博图,其余图片为本人基于手机拍摄(近段时间出门虽然都带了单反相机,但似乎都没有冲动要用单反相机拍摄。)